分享

“融和法庭”,多元解紛很暖心

法律幫助 2024-10-23 16:38:43

江蘇省海安市法院創新推出“融和法庭”,即打造一個集訴前調解、在線開庭、遠程接訪等多種功能的“一站式”訴訟服務平臺。這一做法入選2024年全國政法智能化建設智慧法院創新案例。

如何將司法力量深度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助推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江蘇省海安市法院不斷探索實踐。截至2024年,海安市已建成15家“融和法庭”,服務半徑延伸至村居、特色產業區、商會、建筑業服務中心等,實現市域范圍內所有區鎮100%全覆蓋。

image.png

把融和法庭搬到群眾家門口

“融和”村社網格,源頭解紛零距離

女商人張鳳和劉欣是多年合作伙伴。2024年4月,許久未見的兩人約好在張鳳家中以酒會友。席間兩人都喝了白酒,皆有醉酒之態。張鳳擔心劉欣獨自回家不安全,便邀請劉欣留宿,將家中側臥收拾出來讓劉欣休息,并在床頭放置了涼開水、臉盆等供劉欣醒酒使用,且叮囑劉欣若有不適及時呼喊自己。劉欣表示自己酒量不錯,稍事休息即能醒酒,讓張鳳不用擔心。

當天夜里,劉欣因酒后嘔吐致使氣管堵塞,并引起窒息。次日上午,張鳳發現劉欣窒息后立即撥打120,醫護人員到場后診斷劉欣已去世。劉欣家屬得知后,情緒十分激動,在悲痛之余要求張鳳賠償各項損失50萬元。因事發突然,雙方當事人十分對立,稍有不慎便會導致矛盾激化。村干部立刻聯系海安法院駐點“融和法庭”要求提供支持。

“融和法庭”值班法官了解情況后,迅速與村網格員、轄區司法所對接,互通當事人訴求等相關信息。隨后,值班法官將雙方當事人約至村委會,并邀請網格員、退休干部等作為“融和志愿者”參與。經過值班法官對基本案情、損失總額、責任分擔等法律問題的梳理,雙方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通過分組分工,多輪分頭調解,“融合志愿者”從法理、人情、民俗等方面入手,僅用4個小時,雙方當事人即達成一致意見,由張鳳賠償劉欣家屬15萬元,并現場履行完畢。

法官表示,在涉及人身傷亡類案件中,一方當事人往往因自身或者親屬受傷而情緒悲痛,矛盾通常比較尖銳。“融和法庭”值班法官在得知情況后迅速與村社網格員對接,零距離接觸當事人,并邀請村干部等參與調解,通過現場調解達成協議,將矛盾糾紛扼殺于萌芽之中。

“融和”基層治理,府院聯動提效能

李蕓和陳梅是同村近鄰,兩家院墻中間有一條3米寬的廢棄土地通道。2002年,兩家就該土地通道簽訂協議,約定東邊1米歸李蕓所有用于通行排水,西邊2米由兩人共同管理使用。

2023年初,李蕓為明確通道面積劃分,打算在東邊1米部分澆筑水泥、修建圍墻,遭到陳梅阻撓。兩人矛盾激化報了警,民警與村干部多次上門調解仍無果,李蕓將陳梅告到法院要求排除妨害,并主張將陳梅在西邊2米部分種植的油菜花鏟除、恢復原狀。

遠親不如近鄰,法官認為直接判決不利于修復關系,宜以調解為主。于是,依托“融和法庭”平臺,聯動村委會、司法所、派出所以及鄉鎮土地管理部門等基層治理組織,實行府院聯動解紛。

各方主體以及雙方當事人共同勘察、測量案涉土地通道,并齊聚村委會辦公室進行現場調解。經過多輪調解,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即就涉案土地通道的劃分簽訂補充協議,且陳梅承諾在涉案土地上種植的油菜花收割

以后,便讓李蕓修筑院墻,不再阻攔。

多部門聯動是海安市法院“融和法庭”創建的重要一環,“融和法庭”聯合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門,凝聚一體化推進工作合力,定期召開轄區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協調會,不斷提高多元解紛效能,更好地撬動矛盾糾紛化解杠桿,實現矛盾糾紛早發現、早防范、早處置。

“融和”訴前保全,多元解紛加速度

2020年10月,胡笑笑因購買房屋向徐玲借款80萬元,約定于2024年1月31日前歸還,并以該房屋作為擔保,但未辦理不動產抵押登記。借款到期后,徐玲多次催要,胡笑笑一直未能如約還款。2024年5月12日,徐玲得知胡笑笑將該房屋掛在中介機構處以待出售,因擔心其將該房屋出賣后自己的債權無法得到保證,遂于5月13日來到法院要求對胡笑笑的房屋進行訴前財產保全。

法院受理此案后,法官指導徐玲通過“融和法庭”平臺提交訴前財產保全申請,并于當日對徐玲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核,第一時間作出準許訴前財產保全裁定,依托“融和法庭”平臺,法官將該案移送執行保全實施部門。

5月16日,法院執行局根據徐玲提供的線索,完成了對被申請人胡笑笑銀行賬戶的查詢和資產凍結。23日,在承辦法官組織下,胡笑笑與徐玲就案涉借款償還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

訴前財產保全是防止被申請當事人惡意轉移財產、實現申請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快速高效的訴前財產保全是保證案件在后續審結后能夠得到實質性處理的重要保障。法院以“融和法庭”平臺為依托,加強訴訟服務事項集約管理,將訴前調解、網上立案、在線庭審、案件執行等各類訴訟服務事項集約至中心平臺,優化訴前保全、登記立案、訴調對接等程序銜接,持續推動多元解紛加速度。

“融和”法律援助,有愛解紛暖人心

小倩因患有先天疾病,被診斷為智力二級殘疾,且家庭較為貧困。2016年6月,小倩與小偉經人介紹相識,小偉在知曉小倩智力二級殘疾的情況下同意交往,并于同年9月辦理了婚姻登記。因小倩不能生育,兩人于2018年領養了一個女兒。

2022年初,小偉外出打工,其間很少聯系小倩,對小倩以及女兒亦缺乏關心。2024年6月,小倩向法院起訴,要求解除其與小偉的婚姻關系,主張女兒的撫養權。因小倩為智力二級殘疾,缺乏訴訟能力,法院通過“融和法庭”平臺的司法救助項目,啟動涉殘案件綠色通道,安排駐庭調解員接待處理。此外,屬地司法所在收到“融和法庭”的相關信息后,亦安排了法律援助人員與小倩對接,對其進行法律援助。調解開始前,“融和法庭”調解員多次與當事人及代理人進行溝通,就案件事實、調解方案等予以商討。調解過程中,調解員放慢語速,控制節奏。最終,小倩和小偉解開“心結”,小倩向法庭申請撤訴,這起特殊的離婚糾紛落下帷幕。

“融和法庭”堅持能動司法原則,通過集約司法救助、府院對接等平臺項目,采取上門訴訟服務+支持起訴+法律援助+訴前調解等相對靈活的方式辦理涉殘案件,滿足殘疾人群體的多元司法需求,為殘疾人士撐起“保護傘”、打開“方便門”、讓司法服務“無障礙”,最大程度減輕殘疾當事人的訴累,充分展現法院的司法溫度。

“融和”現代科技,智慧解紛不打烊

2024年2月28日下午18時15分,一個年輕人急忙跑到海安市李堡鎮綜合治理中心“融和法庭”接待窗口,想向值班人員咨詢法律問題。看到匆匆跑來的人,駐庭調解員趕忙伸手打招呼:“什么事情這么著急,坐下來慢慢說”。

“我是小張,我家里人得了病在醫院治療,現在急需用錢,我有借款到期還沒有收回,但債務人阿強在新疆,我聯系不到他沒法要錢,你能不能幫幫我?”

聽到對方的話,調解員急忙打開“融和法庭”平臺記錄相關信息,并回復道:“你放心,交給我,雖然他人在新疆,我有辦法聯系他。”

第二天,調解員就聯系了小張:“我們聯系到阿強了,他對欠你貨款的事情沒有抵賴,只是說現在手頭不寬裕,能不能協商分期付款。我們約個時間,你們雙方協商一下,你看行嗎?”“法官,協商我同意,但對方在新疆,怎么才能簽協議?”“放心好了,我們有融和法庭服務平臺,可以在線調解、簽署協議。”

第四天,在調解員組織下,小張來到“融和法庭”在線庭審辦公室,與遠在千里之外的阿強進行視頻連線、在線調解。

最終,雙方達成分期付款協議。調解員還指導雙方向李堡鎮“融和法庭”遞交了對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的申請材料,李堡鎮“融和法庭”于當天確認協議有效并制作、在線送達了司法確認的裁定書。

一件件糾紛高效在線化解正是“融和法庭”常態化運行的縮影。“融和法庭”借助資源和科技的融入,打造全域全時訴服務模式,實現智慧解紛不打烊。此外,“融和法庭”借助網絡終端設備拓展覆蓋的空間維度,通過設立法院遠程審判辦公協助點,讓當事人“足不出鎮”即可參與案件庭審和調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