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與壤巴拉非遺一同煥新
“壤塘”在藏語里意為“財神居住的地方”,四川省壤塘縣壤巴拉非遺傳習創業園帶動上千名婦女傳承非遺文化,實現創業增收,榮獲2023年度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稱號。
壤塘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擁有世界、國家、省級等眾多文化遺產,被稱為“文化活化石”。但由于地處偏遠,信息閉塞,壤塘曾是四川經濟發展最為落后的地區之一。守著“活化石”,年輕人卻少有發展機會,為此壤塘縣委縣政府支持創辦“壤巴拉非遺傳習所”,打造非遺產業,增加年輕人教育和就業機會。傳習所中的學員大多為女性,作為“娘家人”,縣婦聯通過立項、培訓、籌集資金、引薦資源等舉措,全力為婦女就業創業鋪路搭橋。縣婦聯主席頭丹卓瑪說:“我們就是想讓婦女們端上文化飯碗,實現經濟自立,走出致富新路。”
創作中的羅爾吾姐
高原上的創業明星
藏族姑娘扎西娜姆是壤巴拉非遺傳習所的第一批學員,是川西北第一個藥妝護膚品牌“阿如藏”的創建者。
扎西娜姆在傳習所學的是藏醫,后又在內地學習中醫,現在是一名執業醫師。藏醫與中醫用藥都是草藥,因此她很留意草藥的藥性。甘松是藏域高原特有的植物,也是一味藏藥,壤塘當地人習慣將采來的甘松曬干后再當藥材,而新鮮的甘松藥性更好,扎西娜姆在甘松采摘24小時內成功提煉出精油,創建了壤塘第一家高原鮮株精油萃取工坊,成立了阿如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甘松精油成為首款面市產品。
產品研制成功,推廣銷售成為發展最大障礙。“開始就用笨辦法,推薦給周圍的朋友,口口相傳。”但這樣難成規模,無法打開市場大門。一籌莫展之際,縣婦聯站了出來,為阿如藏與縣國資公司牽線搭橋,結成“對子”。縣國資公司與溫州、綿陽等對口公司都有合作,通過他們再對外推廣展示,漸漸地,來自高原的產品被人們所認識并接納。
在壤塘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縣婦聯又與溫州有關部門對接,幫助阿如藏在溫州設立了非遺工坊,公司也主動出擊,瞄準線上,通過多種平臺連續“種草”,又圈了一大波粉絲。上海某知名化妝品公司在驗證了甘松的功效后,率先向阿如藏伸出“橄欖枝”,雙方合作開發出護膚、洗護等系列產品。
德澤蔓瀧康養有限責任公司是扎西娜姆創辦的另一家企業。“德澤蔓瀧”是“藏藥”的音譯,主要經營藏藥浴及藏藥產品,藥浴結合推拿,養生又治病。2021年,德澤蔓瀧在九寨溝開設了一家藏藥浴門店,去年又在北京開了一家藏藥浴館。擁有數家公司的扎西娜姆成了當地的創業明星,榮獲第二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稱號。
扎西娜姆12歲進傳習所,16歲學醫,22歲創業,用她的話講,每一步都有“貴人”相助。“尤其是闖市場,如果沒有婦聯幫助,不知道何時才能打開局面。”縣婦聯主席頭丹卓瑪說:“助力婦女創業,擴大就業機會,傳承藏醫藥文化,婦聯責無旁貸。”
把藏陶賣進大城市
羅爾吾姐同樣來自牧民之家,中專畢業后沒有找工作,而是進入傳習所“深造”技藝,從小喜歡玩泥巴的她參加了陶藝班。陶藝學習需要有操作實踐場地,縣婦聯申請到省級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專項基金,建立起陶藝工坊,購置了設備,讓學員們有了實操機會。
壤塘的傳統藏陶多為杯、盤、碗、碟等生活用品,器型簡單,質地粗糙,只有一些老人仍在堅持,技藝幾乎失傳。想要重拾藏制陶技藝并傳承下去,必須加以創新,融入現代元素。在傳習所安排下,羅爾吾姐和學員們在掌握了藏陶制作基礎工藝后,又赴上海、江西等地學習現代陶瓷制作技藝。
陶瓷制作工藝嚴格,溫度控制最為關鍵。有時為燒制一窯陶器,羅爾吾姐從白天盯到晚上,不敢有半點馬虎,她知道學習機會難得,因此格外努力。待學成歸來,卻發現內地與高原氣候存在差異,在外學習積累的經驗“不靈了”。不過她平時用功,也善于總結,知道如何調整,重新摸索后又找回了感覺。
羅爾吾姐的陶瓷作品既古樸又現代,且保留了藏陶的特性。吹釉是藏陶古老的工藝之一,吹釉也稱噴釉,通常將釉裝在瓶里,用特制工具蘸釉后再用嘴巴噓氣,均勻地將釉吹在陶坯上,邊吹還要邊轉動手里的陶坯。能吹的釉一般比較稀,所以要多次上釉,層層覆蓋,同時還要避免流釉,不然釉色有厚有薄,成品釉色不均,就成了殘次品。羅爾吾姐說,與現代工藝相比,機器自動噴釉更精密,成品釉面更光滑明亮,但藏式人工吹釉相反,成品釉面更粗糙,甚至還有顆粒感,色澤也呈現出一種亞光色,“但質樸粗糙恰恰是藏陶的風格,人們反而更喜歡”。
一款藏式小碗是她的得意之作,造型簡約,色澤典雅。她說這款小碗所用釉是香灰釉——一種藏香灰制成的天然釉。香灰釉燒制的顏色為深褐色,加之傳統的藏式造型,非常有年代感。壤塘還有一種黑土,燒制的陶器為黑陶,有種烏亮的光澤。這些別具特色的藏式陶器契合了都市人喧囂中追求寧靜的心理需求,很受市場歡迎,產品熱銷北上廣深等城市,有些還出口到國外。
從事陶藝設計制作后,羅爾吾姐像變了一個人,以前急性子的她,變得從容,做事也更專注。如今她是傳習所的陶藝老師,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又傳給新的學生,繼續為非遺傳承接力。有了穩定的收入,不僅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也提高了羅爾吾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話語權,她變得更加“底氣十足”。
壤塘縣婦聯主席頭丹卓瑪(左一)參加傳習所學員們的作品展示會
帶著娃娃畫唐卡
今年4月,壤塘縣委縣政府攜手北京首旅旅行公司在北海公園舉辦了一場“文化原鄉·福地壤塘——2024北京行”活動,為北京市民帶來了壤巴拉非遺傳習所精美的非遺文創作品。其中線條流暢色澤艷麗的唐卡畫作最搶眼,細心人還留意到一位畫師的名字:班羅。
班羅是土生土長的壤塘人,一直在家放牛。2011年傳習所開設唐卡班,班羅報了名。小時候她沒怎么看過唐卡,也不知道女生可以畫唐卡,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的她就這樣闖入了唐卡的世界。開始她跟著老師畫,老師只讓她畫蓮花,一筆一畫,一畫就是大半年。反復做一件事很枯燥,班羅卻堅持下來,且越畫越有樣,不知不覺線條就練出來了。
看著蓮花在自己的筆下綻放,班羅很有成就感,她愛上了唐卡,學完線條學填色,又學山水、人物、花紋等更為復雜的繪畫技巧。壤塘的冬季寒冷漫長,氣溫低至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班羅站在畫布前,只是畫、畫、畫……七年后,她畢業了,成為一名認證的專業唐卡畫師,她繪制的唐卡遠銷全國各大城市以至海外。
在研習所,很多婦女需要帶娃學習工作,縣婦聯專門辦起了托兒所,班羅“帶著娃娃畫唐卡”。與普通托兒所不同,這里的孩子可以偎在媽媽身邊,哭了鬧了有人幫著照看,可以和媽媽一起回家。孩子有安全感,媽媽也安心,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日子安穩又充實。
縣婦聯主席頭丹卓瑪介紹,傳習所最初只有唐卡、藏醫藥等少數幾個專業,在縣政府的幫扶下,陸續又增設了藏香、藏陶、藏毯等20多個專業。女孩們在這里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業,帶動家庭致富,成為壤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核心力量。
改變并非一蹴而就。過去壤塘經濟落后,有些孩子十二三歲就輟學,文化底子薄,漢語也不流利。進入傳習所后,先從學習漢語和文化課開始,之后再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藝。專業學習也不是孤立的,比如唐卡班,不僅要學唐卡,還要學古書畫臨摹與修復。
扎西娜姆(右一)向客戶介紹藏藥產品
研習所不僅讓當地女孩學習了知識、掌握了技能,也提升了她們的文化水平,改變了她們的價值觀念,真正實現了人生重塑。“提升女性就業無論于家庭于社會都有更深遠的意義”。頭丹卓瑪說:“壤塘現有5萬人口,其中2萬為女性,為女性提供更多機會,會讓壤塘發生質的改變。作為基層婦聯,我們會繼續努力,爭取讓更多婦女吃上文化‘這碗飯’!”